網頁

2013年10月20日 星期日

會話式的聚會

經文:林前14:26~33

讀此段經文,查資料「王國顯《仍是一個身體》」有此意見:

在使徒的日子,全教會聚在一起的時候,都是運用恩賜來供應教會,不像現在的教會聚會的情形,以講道聚會為主體,而刪除了神的兒女運用恩賜的權柄,這大概是和人製造出來的「聖品制度」有極深密的關係,把聚會的事奉集中在極少數的特殊人物手上。

有時候是覺的「以講道聚會為主體」--也就是目前絕大多數主日崇拜的作法,有些無聊、一成不變 ,尤其如果講員永遠是那幾個的時候...。但我想這樣的聚會形式存留下來有他的好處,講員經過某程度的「認證」才比較能保證教導的品質。當然上面那段話描述的可以是一種理想的情況,轉念一想,這種會話式聚會,其實在團契或小組聚會裡面常常能實現。大家討論材料、聖經內容,提出彼此的疑問、看法,都是可以造就人的,所以其實廣義來說人人都可以做先知講道,「因為你們都可以一個一個地作先知講道,叫眾人學道理,叫眾人得勸勉。」。但這時候也需要謹守秩序:

29 至於作先知講道的,只好兩個人或是三個人,其餘的就當慎思明辨。 30 若旁邊坐著的得了啟示,那先說話的就當閉口不言。 

有感動便可以說,但應簡明扼要,因為上帝也使用別人來說,就該專心聽。

1 則留言:

  1. 使徒時代 --> 初代教會(教父)--> 羅馬公教 --> 沙漠教父、修會 --> 宗教改革 --> 美國主流教會,應該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聚會方式。而現在的講台式聚會,應該可以追溯到第一、羅馬公教所謂的聖品制度(由神職人員擔任祭司),但宗教改革以來的影響(看重講台與講者)也不可忽視。

    據我的理解,聚會所還滿像你講的那種情況,因為他們非常看重要符合初代教會的模式。但我覺得初代教會的「模式」也沒有一定比較好,何況針對歌林多教會的教導不一定適用於所有時代的所有教會(雖然經文背後的原則是相同的)。

    同時,歌林多前書似乎是比較早期的書信,比較多講到外顯性特殊恩賜;而我們可以從新約晚期的書信和教父的寫作發現,那些恩賜似乎是有隨著使徒的去世和新約正典的完成而消減。這也是改革宗很重要的立場:即那些特殊的恩賜,現在已經被更完善的聖經正典所超越,因此主日聚會最應該看重神的話,而非人的恩賜。

    回覆刪除

歡迎理性討論,不吝批評指正!